義大利麵裡的意大利史:第1章-1。

第1章 面與水相遇之前

面食大國意大利

有統計顯示,2005年意大利共有約1萬人供職於187家制面廠,年產319萬噸義大利麵《其中約半數用於出口》,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這些制面廠大部分隻生產幹義大利麵。位居第二的美國年產量為200萬噸,第三位的巴西為100萬噸。意大利本土的義大利麵產量具有壓倒性優勢,從這一數據可見一斑。

在義大利麵的消費方面,意大利人均消費量為30千克/年《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第二位的委內瑞拉遠落於後,僅有其一半左右》,而這僅僅統計了作為商品銷售的幹面的消費量。除此之外,『鮮面』占據了意大利人面食消費總量的1/4,而且在意大利,除了餐館,許多家庭也會購買麵粉自制義大利麵,因此在計算意大利人的面食消費量時,還必須把這些無法明確統計的因素納入考慮。

從某種意義上說,義大利麵象征著意大利的國家和民族。如此密切的聯系是如何產生的呢?比起米飯和麵包,義大利麵雖然做法相對復雜,需經過若幹程序,可其中也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正是因為義大利麵中融入了悠久的意大利歷史。

義大利麵的種類與定義

想要了解義大利麵中蘊藏的歷史,不妨從義大利麵的種類開始。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對義大利麵進行分類。

首先,從義大利麵的原料來看,除了最常見的小麥之外,還有蕎麥、玉米、馬鈴薯、栗子《在古代歐洲,栗子是山區的主食之一》等其他雜糧。例如,著名的馬鈴薯面疙瘩《gnocchi》就是以馬鈴薯為主要原料制作的。其次,根據麵條的幹濕度可分為幹義大利麵和鮮義大利麵,而這兩者是用不同品種的小麥粉制成的。前者用的是硬質小麥粉《即杜蘭粗粒小麥粉,semolina》,並且與後者不同的是,制面時不加入雞蛋。鮮義大利麵則由軟質的普通小麥粉制成,其原料與面包和烏冬面相同。此外,還可以從外形上把義大利麵大致分為三類:長麵條、短管面,以及像餃子一樣在面皮裡包入餡料的夾餡面食。

最後,從烹飪方法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醬汁義大利麵《pasta asciutta》,其烹飪方法是,將面用清水煮熟,控幹後拌上預先備好的醬料,這也是義大利麵最常見的做法。還有一種是所謂的意大利湯面,即將面先煮熟,再盛入菜湯或肉湯中食用。除此之外就是烤義大利麵《pasta al forno》,將煮至半熟的義大利麵控幹水分,冷卻後加入醬汁調味,再放入烤箱烤制而成。千層面《lasagna》等是此類的典型代表。

盡管義大利麵多種多樣,不過在本書中,我們不妨暫且將它簡單定義為『將谷物磨成的粉加入水制作成形,經水煮或蒸制而成的有彈性的黏性食物』。這樣的食物是在何時何地誕生的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目前已知的關於義大利麵中的『面』誕生之前的歷史。

小麥的歷史

作為義大利麵主要的原料來源,小麥原本是東地中海沿岸的野生植物,公元前9000~前70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開始人工栽培,而後向西地中海地區推廣。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埃及、希臘、羅馬諸文明都是因為有了小麥才得以繁榮。在這些文明區域,小麥在人們的飲食生活與社會經濟方面占據了決定性地位《圖1-1》。

然而,進入中世紀後,情況發生了巨變。正如我們今日所知,日耳曼人的侵略、東羅馬帝國的再征服引發了意大利動亂,其結果是,5~7世紀意大利的城市和農村遭到了嚴重破壞,人口衰減,農業生產也隨之凋敝《詳細內容請參見本章 日耳曼民族的飲食文化和義大利麵的衰退》。此後直到10世紀農業生產才逐漸恢復,意大利人因地制宜,摸索出了適合當地的農耕方式,積極開荒治水。其中尤為引人註目的是倫巴第《Lombardia》平原的農業復興。丘陵地區和山區也興建起新的村落,並以村落為中心逐步開墾周圍的荒地。為了防止過度耕種造成土地貧瘠,確保持續豐收,人們通常會將農田分成三等份,分別是春耕田——初春播種、秋季收割的春小麥、大麥和燕麥田,秋耕田——秋天播種、夏暮收割的冬小麥和黑麥田,以及休耕田,三塊地輪番種植、休耕,人們稱之為『三圃制農耕法』。雖然與北歐諸國相比起步稍晚,但這一時期的意大利農民也開始運用此法栽培糧食作物。

中世紀至近代,歐洲各王國和城市當局無視其他一切糧食作物,唯獨把維持小麥供需平衡作為農業政策的中心。因此,小麥成為西方文明創造者們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地位至關重要。種植小麥,將形態各異的小麥制品作為主食,是希臘、羅馬甚至整個西方的飲食傳統,本書的主角——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的義大利麵,無疑與這一傳統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系。

由希臘人傳入的面包和橄欖油

羅馬時代,人們主要把小麥做成面包食用。面包的做法是如何傳入羅馬的呢?請隨我簡單回顧一下古代的歷史。

從公元前20世紀開始,許多來自印度和歐洲諸民族的人陸續到意大利半島定居,不久羅馬建國。拉丁人也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在意大利半島定居,並形成了村落。

隨後,伊特魯裡亞人和希臘人給意大利帶來了都市文明。起源不明的伊特魯裡亞人於公元前9世紀居住在臺伯河與亞諾河之間,之後定居托斯卡納地區《關於意大利的地區及各區首府,請參考第109頁專欄中的地圖》。伊特魯裡亞人曾一度入主羅馬,但因內亂而分裂解體,始終未建成統一的政治體,不久敗給了羅馬,而後被同化。從遺跡中可以看出,其喪葬禮儀極為講究。伊特魯裡亞文明對羅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語言、宗教、建築、制度等方面的影響已有學者指出,除此之外,飲食文化也是其中之一。考古研究發現,在公元前4世紀伊特魯裡亞人的古墓浮雕中,已經繪有制作義大利麵時用於和麵、搟面、切面的工具。雖然尚未明確,但羅馬時代的千層面或許正是繼承了浮雕中的麵條做法。

另外,早在公元前15世紀之前,希臘人就已經創造了高度發達的邁錫尼文明,並於公元前8~前6世紀在愛琴海邊形成了城邦,在地中海沿岸地區、西西裡島《Sicilia》海岸和意大利南部的城鎮中也建立了殖民城邦。這些城邦成為播撒希臘文明之光的源頭,將希臘文化傳播到大希臘地區《Magna Graecia,意大利南部古希臘殖民城邦的總稱》。具體來看,希臘的政治體制、文字、諸神、宗教實踐等都隻是改變了名字和外形後傳播至羅馬。

教授羅馬人制作面包的也是希臘人。在此之前,羅馬人主要是把小麥做成粥或者谷物湯食用。羅馬當局者認識到了面包作為主食的重要性。他們認為,以正確的方式確保充足的面包供給對於維持國家秩序極為必要,於是建立了面包師培訓學校,並特設工會組織,實行嚴格統一的管理。據說,在奧古斯都《Augustus》統治下的公元前30年,古羅馬共和國擁有329家優質面包廠,這些面包廠全部由希臘人經營。由此可見,希臘人為羅馬的發展默默地作出了巨大貢獻。

不止於此,希臘人還為羅馬帶來了一種重要的食材——橄欖油。公元前8世紀,最早的一批希臘殖民者把橄欖油帶到了意大利。羅馬人開始在意大利半島、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大規模栽培橄欖。公元前2世紀,橄欖油取得了主要食用油的地位,常被用作醬汁和湯的調味料。與希臘人一樣,羅馬人也高度認可橄欖油,認為它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優質食材,大量消費。

羅馬時代的『義大利麵』

羅馬時代,小麥制品並非隻有面包。羅馬人已經懂得將小麥粉加水和成麵團《lagane》、搟成大面皮,然後切成小片,交替疊放上肉類,加入調料後送入烤爐烤熟,做成千層面。另一種做法是,把蜂蜜和胡椒拌入麵團,搟好後切成細條,然後做成油炸『義大利麵』。

羅馬最初為王政體制《前753~前509年》,隨後轉為共和制《前509~前27年》,公元前27年後迎來了繁榮鼎盛的帝國時代。在初任皇帝奧古斯都的統治下,羅馬帝國的版圖遠遠超出意大利半島的范圍,其疆域跨越地中海,包含了從大不列顛到波斯灣、從日耳曼到北非的廣闊領土。羅馬帝國對這片廣闊領土的統治一直延續到4世紀末。

羅馬帝國為西方文明奠定了許多重要的基石,包括建築、法律、帝國國教——基督教、歷法等,而義大利麵的原型也應屬於這些寶貴遺產之一。

不過,在羅馬時代,尚未產生我們現在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義大利麵。羅馬人雖然已經開始用小麥粉揉制麵團《在意大利語中這也被稱為『面食』》,但隻采用烘烤或油炸的烹飪方法,還沒有進入水煮或者蒸制這種『與水結合』的烹飪階段。而麵團隻有吸足水分,成品的口感才會更爽滑,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面食,和醬汁形成絕妙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