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麵,我們平日裡再熟悉不過的食物,在物理學家眼中卻不該隻在餐桌上出現,它有著 相當獨特的物理性質,不放在實驗室裡好好研究一下就太可惜了。
人類終於把義大利麵折成兩段啦!
大物理學家費曼曾經隨手折斷了幾根生的義大利麵,卻意外地發現 義大利麵會折成三節或者更多節,而從來沒有折斷成兩節。
他找來更多義大利麵,捏住義大利麵的兩端後彎折直至斷裂,如此嘗試了很多次,仍然沒法把義大利麵折斷成恰好兩節。
他把這個發現寫進了日記裡,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這個現象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
費曼的困惑:如何把一根義大利麵折斷成恰好兩段?
| 參考資料[10]
直到2005年,問題的解決終於出現了曙光。
法國的兩位物理學家Basile Audoly和S´ebastien Neukirch研究了義大利麵折斷的動力學原理,對斷成多節的現象給出了理論解釋。
在義大利麵的兩端施加壓力,它會在中間彎曲度最大的位置折斷。
因為慣性,斷裂後的義大利麵會向反方向彎曲,直至恢復筆直。
彎曲狀態在極短時間內發生變化,會在義大利麵中激發強烈的振動波,從而進一步使麵條斷裂成更多節。
這一過程在力學中被稱為 級聯斷裂《fracture cascade,英文字面意思為『斷裂瀑佈』,形容斷裂在振動波作用下像瀑佈一樣連綿不斷》。
這項關於義大利麵的研究讓兩位物理學家榮獲2006年的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速攝像機拍攝的義大利麵彎曲後的斷裂過程 | 參考資料[2]
知道不能斷成兩節的原理後,能不能在這個基礎上,讓義大利麵能確實斷裂成兩段呢?
又等到了2018年,分別來自康奈爾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研究生Ronald Heisser與Vishal Patil發現了 將義大利麵折斷成恰好兩段的方法: 扭轉《twist》和『 淬滅』《quench》。
為研究義大利麵斷裂專門設計的儀器 | 參考資料[3]
兩位研究生設計了一個特殊的儀器——儀器的兩個夾子固定義大利麵的兩端,一端可以通過旋轉將義大利麵扭轉一定角度,另一端可以自由滑動使義大利麵彎曲。
他們用高速攝像機以每秒100萬幀的速度記錄了義大利麵扭轉後的斷裂過程,最終發現 義大利麵在扭轉超過250°這個臨界角度後基本隻會斷裂成兩段。
大角度扭轉後的義大利麵斷裂成兩段
《上圖為實驗記錄,下圖為軟件模擬》| 參考資料[3]
Patil從理論角度解釋了扭轉能改變義大利麵斷裂方式的原因:和彎曲狀態改變產生振動波《不妨簡稱『彎曲波』》的原理類似,義大利麵從扭轉的狀態恢復成原狀會產生『扭轉波』,扭轉的角度足夠大, 扭轉波足以抑制彎曲波的傳播,不再引發級聯斷裂。
扭轉角度為100°,義大利麵仍然會斷裂成多段 | 參考資料[3]
另一種將義大利麵折斷成恰好兩段的方法叫做淬滅,簡單來說就是 減速,溫水煮青蛙,慢夾折義大利麵。
實驗結果表明,義大利麵在彎折速度較快的情況下,更容易折斷成多截,那我們 只要夠慢,就能讓義大利麵折成兩段。
以5毫米/秒《圖A》和300毫米/秒《圖B》的速度
彎曲義大利麵的對比 | 參考資料[3]
煮出口感最佳的義大利麵!
除了費盡功夫折義大利麵,物理學家還會帶著做研究的架勢去煮義大利麵。
來自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者Sameh Tawfick就帶領團隊 研究了煮面過程中義大利麵的膨脹、軟化、粘結等物理變化,建立了義大利麵的膨脹動力學模型,並用實驗驗證了該模型。
他們把裝有蒸餾水的燒杯放在加熱板上加熱,待水達到一定溫度後,將兩根平行的義大利麵麵條垂直放入水中,每隔一段時間記錄一次麵條的變化。
煮義大利麵的實驗方法 | 參考資料[1]
在熱水中,麵條經歷了 吸濕膨脹《hygroscopic swelling》的物理過程,水分子進入麵條內部後,麵條也隨之膨脹。
將麵條簡單視為圓柱體,膨脹主要體現在徑向和軸向上:徑向膨脹就是麵條變『粗』了,軸向膨脹則是麵條變『長』了。
在完全煮爛前, 麵條兩個方向上的膨脹有定量關系,徑向的膨脹大約是軸向的3.5倍。
水中的義大利麵在徑向和軸向的膨脹 | 參考資料[1]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越脹的面就越軟,越影響口感, 硬度正是影響麵條口感的關鍵因素。
意大利語中, 義大利麵最理想的口感叫做『al dente』,字面意思是『直至牙齒』,指的就是麵條煮到『 內硬外軟』的效果。
為了分析怎麼才能達到『al dente』,研究人員使用了動態力學分析儀測量了麵條的 楊氏模量。
楊氏模量的定義是彈性材料所受應力和發生形變的比值。
簡單來說, 一根麵條的楊氏模量越大,想要把它拉長需要的力也就越大,麵條越不容易發生形變。
動態力學分析儀測量義大利麵的楊氏模量 | 參考資料[1]
容易想見,煮面的時間越久,麵條吸水變軟,楊氏模量應該會不斷降低,實驗結果也與經驗常識完全相符。
根據楊氏模量的變化趨勢,研究人員將煮面分為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義大利麵基本保持原先狀態,楊氏模量變化較小;
第二階段,義大利麵從玻璃態轉變為橡膠態,楊氏模量會在短短幾分鐘內迅速下降幾個數量級《通俗地說,義大利麵在這個階段軟的特別快》;
第三階段,楊氏模量緩慢降低,義大利麵最終變成完全煮爛的狀態。
義大利麵的楊氏模量隨時間下降,紅色和黑色分別代表水溫100℃和80℃
曲線為理論預測值,點為實驗測量值 | 參考資料[1]
所以, 如果能邊煮面邊測量楊氏模量,就能很方便地在麵條煮爛之前把它撈起來。
對於家裡沒有專業儀器的大家,物理學家也給出了楊氏模量外的替代方案: 看義大利麵粘不粘。
在實驗中,將兩根煮過的麵條從水中撈出,可以發現有一段麵條會粘結在一起。
這是因為麵條間有殘餘的水分,形成的彎曲液面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連結了兩根麵條。
兩根義大利麵在水的表面張力作用下連結 | 參考資料[1]
研究人員發現, 煮面的時間越久,兩根麵條之間粘結的長度就會越長。
煮面的經驗也告訴我們,麵條煮太久就『坨』了,相互粘結在一塊,吃起來都費勁。
在測量了粘結長度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後,研究者提出了判斷義大利麵口感的『建議』: 煮面時可以取出兩根麵條,用尺測量粘結長度,以此判斷有沒有煮到『al dente』的狀態。
煮面的時間越久,兩根麵條之間粘結的長度越長 | 參考資料[1]
研究者還表示,『煮面時間相同,但煮面水裡 加鹽量不同』,會影響麵條內部的水分子遷移,從而影響麵條的楊氏模量和口感。
因此, 比起『計時煮面的時間』,『用尺子量麵條粘結長度』會是更可靠的方法。
怎麼說呢,這些建議都,未來可期吧……至少我還是寧願用嘴嘗而不是用尺量_(:з」∠)_
義大利麵的奇妙比喻
物理學家對義大利麵的興趣並不止於麵條本身的物理性質,因為義大利麵彎彎曲曲的形狀,物理學家還會把某些物理圖像比喻為義大利麵, 讓晦澀難懂的物理概念顯得形象生動。
一顆中等質量恒星在經歷數十億年的演化後,會發生極其劇烈的超新星爆炸,並最終坍縮為中子星。
中子星的質量能達到太陽的數十倍,體積卻被擠壓成隻有一個城市的大小,具有極高的密度。
中子星密度極高,周圍伴有極強的磁場 | Wikimedia Commons
來自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Matthew Caplan 與合作夥伴通過計算機模擬了中子星內部可能的結構圖像,並將這些結構形象地比喻為『 核面食』《nuclear pasta》:
泡沫狀分佈結構比作 意大利團子,長條狀結構比作 義大利麵,有孔的多層平行結構比作 華夫餅,沒有孔的比作 千層面等等。
這些結構會隨中子星內部壓力變化而相互轉變。
中子星殼層的結構被比作多種義大利麵食 | 參考資料[4]
不僅是中子星,在另一種致密天體——黑洞的研究中也出現了義大利麵的比喻。
物體在強大的非均勻引力場作用下《比如接近黑洞》,形狀會變得非常細長,因為變形後形似義大利麵,所以這一過程被稱為『 義大利麵化』《Spaghettification》。
以人體被黑洞吞噬的場景為例,人體的腳離黑洞最近,頭離黑洞最遠,因此腳受到的引力要比頭部受到的更大。
同時,雙臂與人體的頭和腳並不處於同一方向上,受到的引力會將雙臂向中間吸引。
如此一來, 身體在垂直方向拉伸、在水平方向壓縮,人體最終就變成了像麵條一樣的細長條。
大家在天文科普中看到宇航員在黑洞附近被拉長的經典圖片,正是人體義大利麵化的假想圖象。
人體被黑洞麵條化的假象場景 | NASA
上至浩瀚宇宙日月星辰,下至鍋碗瓢盆柴米油鹽,能在跨度如此之大的領域中同時發現義大利麵的身影,這就是物理學的趣味和浪漫啊。
參考資料
[1]Hwang J,Ha J,Siu R,et al. Swelling,softening,and elastocapillary adhesion of cooked pasta[J]. Physics of Fluids,2022,34(4): 042105.
[2]Audoly B,Neukirch S. Fragmentation of rods by cascading cracks: Why spaghetti does not break in half[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5,95(9): 095505.
[4]Caplan M E,Horowitz C J. Colloquium: Astromaterial science and nuclear pasta[J].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2017,89(4): 041002.
[5]https://mechse.illinois.edu/news/45445
[6]https://publishing.aip.org/publications/latest-content/physics-models-better-define-what-makes-pasta-al-dente/
[8]https://news.mit.edu/2018/mit-mathematicians-solve-age-old-spaghetti-mystery-0813
[9] https://improbable.com/2018/08/13/breakthough-snapping-a-spaghetti-strand-into-2-not-3-pieces/
[10]https://www.livescience.com/63338-spaghetti-snap-machine.html
[12]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aghettification
作者:矩陣星
編輯:Emeria、遊識猷、odette
一個AI
飛天面神盯著這幫物理學家呢,RAmen
如有需要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