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是留心注意西餐館的中文菜單,你會發現一個小小『聯合國』:義大利麵、西班牙海鮮飯、墨西哥卷餅、土耳其烤肉、希臘酸奶……仿佛整個世界都要被我們吃進肚裡。
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你是否想過:為什麼這些食物,要用國家來命名?
國可名食,食亦揚國
論起用國家命名的食物,最出名的大概就是義大利麵了。
義大利麵是一種什麼面?有人說義大利麵就是通心粉,那種內部中空、分成小段的才叫義大利麵;也有人說不對,我在西餐店也吃過不是空心的義大利麵,那種麵條除了醬料不同,似乎與我們的醬拌面沒什麼不同。
實際上,這些都算義大利麵。
我們所說的義大利麵,並不是指某一種形態的麵條,而是一個總稱。
若是問起意大利人『什麼是義大利麵』,他們一定會一臉茫然。
在他們腦海裡,可全沒有『義大利麵』這種概念,而是意式幹面《Tagliatelle》、意式細寬面《Tagliolini》、意式寬面《Fettucce》等等各種各樣的詞匯。
這一點或許其他地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很難理解,對我們來說卻不難——這和中國的麵條也會被稱為拉面、陽春面、擔擔面等等不同的名字,是一個道理。
各種各樣的義大利麵。
來源/紀錄片《意大利美食的美洲之旅》截圖
除了這些千奇百怪的種類名,意大利語中也有個單詞專門總稱這些面食,那就是『pasta』,最開始隻是『用面和水做成的混合物』的意思。
隨著意大利飲食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pasta』也漸漸傳向世界各地。
對於一些本身飲食中不常出現面食、且與意大利一樣使用字母文字的國家來說,只要直接把這種食物的原名拿來使用就好。
不隻是英語,西班牙語、丹麥語等都原封不動地將這個詞拿了過來。
可到了中國,事情就難辦了。
若是單純按照本意,翻譯做『面食』吧,我們中餐裡的麵條、包子、饅頭們可要不樂意了;若是音譯吧,又實在不知所雲。
況且這東西雖與中國口味不同,但乍一看確實隻是麵條而已,命名若太過深奧難懂,恐有欺客之嫌。
最終,人們決定將其來源地拿來冠在名前,這就有了今天的『義大利麵』。
意大利通心粉。
來源/紀錄片《意大利美食之旅》截圖
小小的麵條被冠上一個國家的名字,無形中便成了這個國家的一張名片。
西方最早的麵條,很可能在希臘地區。
不過從11世紀起,麵條由猶太人和阿拉伯商人帶進意大利,並在商業繁榮、人口眾多的意大利地區發揚光大。
15世紀,兩種最重要的義大利麵——意式細面和通心粉,已發展成熟。
得益於商業活動的推動,意大利的城市發展迅速,也如我們的兩宋時期一樣,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街頭小吃』。
義大利麵便以其易儲存、成本低、制作簡單、口味豐富的特點,席卷意大利的大街小巷。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其他國家在努力發掘新大陸的金銀時,『吃貨』意大利人仍在研究如何把新發現的番茄和香料加進拌面的佐料裡,由此創造出義大利麵不同於任何一種面食的獨特醬料文化。
雖然意大利人並不是西方第一個做出麵條的,但不可否認,西餐中面食的發展,意大利人功不可沒。
義大利麵成為意大利的一張名片,也算實至名歸。
與義大利麵一樣成為國家美食名片的,還有西班牙海鮮飯。
不過,相比義大利麵,西班牙海鮮飯的認同度還沒有那麼高。
相信不止一個讀者會想:不就是在米飯裡加點海鮮嗎,哪裡不能做,憑什麼要用西班牙命名?
西班牙海鮮飯。
來源/海南衛視《跟著美食去旅行》截圖
實際上,西班牙海鮮飯還真稱得上獨一無二、不可替代。
它最早起源於13世紀,在瓦倫西亞地區居住的漁民,因為海鮮易腐爛、長時間出海又不能保證營養攝入,便想出把海鮮和米飯一鍋燜的辦法。
這種平民才吃的大鍋燜飯,能搖身一變為高級西餐,還要感謝哥倫佈。
他在一次出海時遇上風浪,流落到一座西班牙小島上。
島上的漁民用這種海鮮燜飯招待了他,哥倫佈一嘗,驚為天人。
回到西班牙王室後,哥倫佈向國王敘述這次航行的經歷,他便濃墨重彩地介紹了這種海鮮燜飯。
國王立即命人去學習這種燜飯的做法,並將其帶入宮廷。
一直陪伴著貧苦漁民的海鮮飯,便這樣進入了西班牙王室的食譜。
用海鮮做飯的地方並不少,將海鮮飯做成『國饌』的卻不多。
西班牙海鮮飯成為王室專供後,名氣自然壓過其他同類。
即便隻是為了蹭一蹭王室的富貴氣,其他地區在做海鮮飯時,也要將『西班牙』三字冠在前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