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麵、土耳其烤肉:我們為何以國家命名食物?

倘是留心注意西餐館的中文菜單,你會發現一個小小『聯合國』:義大利麵、西班牙海鮮飯、墨西哥卷餅、土耳其烤肉、希臘酸奶……仿佛整個世界都要被我們吃進肚裡。

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你是否想過:為什麼這些食物,要用國家來命名?

國可名食,食亦揚國

論起用國家命名的食物,最出名的大概就是義大利麵了。

義大利麵是一種什麼面?

有人說義大利麵就是通心粉,那種內部中空、分成小段的才叫義大利麵;也有人說不對,我在西餐店也吃過不是空心的義大利麵,那種麵條除了醬料不同,似乎與我們的醬拌面沒什麼不同。

實際上,這些都算義大利麵。

我們所說的義大利麵,並不是指某一種形態的麵條,而是一個總稱。

若是問起意大利人『什麼是義大利麵』,他們一定會一臉茫然。

在他們腦海裡,可全沒有『義大利麵』這種概念,而是意式幹面《Tagliatelle》、意式細寬面《Tagliolini》、意式寬面《Fettucce》等等各種各樣的詞匯。

這一點或許其他地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很難理解,對我們來說卻不難——這和中國的麵條也會被稱為拉面、陽春面、擔擔面等等不同的名字,是一個道理。

除了這些千奇百怪的種類名,意大利語中也有個單詞專門總稱這些面食,那就是『pasta』,最開始隻是『用面和水做成的混合物』的意思。

隨著意大利飲食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pasta』也漸漸傳向世界各地。

對於一些本身飲食中不常出現面食、且與意大利一樣使用字母文字的國家來說,只要直接把這種食物的原名拿來就好。

不隻是英語,西班牙語、丹麥語等都原封不動地將這個詞拿了過來。

可到了中國,事情就難辦了。

若是單純按照本意,翻譯做『面食』吧,我們中餐裡的麵條、包子、饅頭們可要不樂意了;若是音譯吧,又實在不知所雲。

況且這東西雖與中國口味不同,但乍一看確實隻是麵條而已,命名若太過深奧難懂,恐有欺客之嫌。

最終,人們決定將其來源地拿來冠在名前,這就有了今天的『義大利麵』。

小小的麵條被冠上一個國家的名字,無形中便成了這個國家的一張名片。

西方最早的麵條,很可能在希臘地區。

不過從11世紀起,麵條由猶太人和阿拉伯商人帶進意大利,並在商業繁榮、人口眾多的意大利地區發揚光大。

15世紀,兩種最重要的義大利麵——意式細面和通心粉,已發展成熟。

得益於商業活動的推動,意大利的城市發展迅速,也如我們的兩宋時期一樣,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街頭小吃』。

義大利麵便以其易儲存、成本低、制作簡單、口味豐富的特點,席卷意大利的大街小巷。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其他國家在努力發掘新大陸的金銀時,『吃貨』意大利人仍在研究如何把新發現的番茄和香料加進拌面的佐料裡,由此創造出義大利麵不同於任何一種面食的獨特醬料文化。

雖然意大利人並不是西方第一個做出麵條的,但不可否認,西餐中面食的發展,意大利人功不可沒。

義大利麵成為意大利的一張名片,也算實至名歸。

與義大利麵一樣成為國家美食名片的,還有西班牙海鮮飯。

不過,相比義大利麵,西班牙海鮮飯的認同度還沒有那麼高。

相信不止一個讀者會想:不就是在米飯裡加點海鮮嗎,哪裡不能做,憑什麼要用西班牙命名?

實際上,西班牙海鮮飯還真稱得上獨一無二、不可替代。

它最早起源於13世紀,在瓦倫西亞地區居住的漁民,因為海鮮易腐爛、長時間出海又不能保證營養攝入,便想出把海鮮和米飯一鍋燜的辦法。

這種平民才吃的大鍋燜飯,能搖身一變為高級西餐,還要感謝哥倫佈。

他在一次出海時遇上風浪,流落到一座西班牙小島上。

島上的漁民用這種海鮮燜飯招待了他,哥倫佈一嘗,驚為天人。

回到西班牙王室後,哥倫佈向國王敘述這次航行的經歷,他便濃墨重彩地介紹了這種海鮮燜飯。

國王立即命人去學習這種燜飯的做法,並將其帶入宮廷。

一直陪伴著貧苦漁民的海鮮飯,便這樣進入了西班牙王室的食譜。

用海鮮做飯的地方並不少,將海鮮飯做成『國饌』的卻不多。

西班牙海鮮飯成為王室專供後,名氣自然壓過其他同類。

即便隻是為了蹭一蹭王室的富貴氣,其他地區在做海鮮飯時,也要將『西班牙』三字冠在前頭了。

義大利麵、土耳其烤肉:我們為何以國家命名食物?

▲3月7日,菲律賓馬尼拉市民在選購義大利麵。

《圖片來源:中新社》

盛名之下,其實難覆?

正如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創造的,一些用國家命名的食物也並非出自這裡,甚至有可能連食物本身也對不上號。

愛吃肉的人,一定對烤肉不陌生。

作為最古老的肉類食用方式,日式烤肉、韓式烤肉、巴西烤肉,花樣繁多的烤肉遍佈世界。

這其中卻有一個『異類』,它既指烤肉的方式,也是一道菜——土耳其烤肉。

土耳其烤肉《土耳其語:döner kebap》,需要先將肉堆疊成高大的肉柱,然後旋轉肉柱使其受熱成熟,再將成熟的部分切下,佐以醬料和蔬菜,或是裹進烤好的面餅、面包中。

這樣烤出的肉,油嫩多汁,再加上獨特的醬料,堪稱肉食一絕。

然而,這種獨特的烤肉其實與土耳其關系不大,『土耳其烤肉』也與『土耳其的烤肉』天差地別。

雖然作為一個有著悠久畜牧和烤肉歷史的民族,土耳其確實有獨特的烤肉風味,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旋轉肉柱的烤肉方式,實際上是由一個叫卡迪爾·努爾米的德國人於1971年發明的。

最早的土耳其烤肉,隻是將厚肉片串在簽子上,如正常燒烤一般,躺著炙烤。

在近代歷史上,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分裂,大量土耳其人進入德國,也帶去了烹飪技術。

美味多樣、歷史悠久的土耳其美食,很快在德國受到歡迎,吸引了德國美食家的注意。

為了更加適應德國人的口味,也為了更有噱頭,卡迪爾·努爾米改進了土耳其烤肉,還將其與蔬菜沙拉結合起來,同時將醬料的口味也調整得更加適合德國人的習慣。

他的這種『土耳其烤肉』在德國一炮而紅,迅速風靡歐洲。

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也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土耳其烤肉進行了調整,比如在奧地利,烤肉中的羊肉多以雞肉代替;在芬蘭,則多用牛肉。

如今,土耳其烤肉已經和漢堡、薄餅一樣,成為西方快餐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過對於土耳其人而言,他們十分不屑這種不倫不類的烤肉,奈何又拗不過蜂擁而來的遊客要求品嘗正宗『土耳其烤肉』的請求,面對改良版『土耳其烤肉』大行其道的現實,主要從事旅遊業的土耳其人也隻能尷尬回應個『啊對對對』,認下這個名頭。

這是國名不符實的例子,還有些以國為名的食物,卻連食物名也不對,比如『日本豆腐』。

日本豆腐是日本的豆腐嗎?

是也不是。

首先,日本豆腐並不是豆腐,而是由日式高湯和雞蛋一起制作的食品,與其說是豆腐,不如叫蒸蛋更合適,可謂『豆腐裡沒有一粒豆子』。

在日本,這種食物早在1785年出版的《萬寶料理秘密箱》就有記載,日語中叫『玉子豆腐《たまごどうふ》』。

『玉子』,是『雞蛋』的意思,《萬寶料理秘密箱》將其記載在『玉子百珍』《用雞蛋所作的各種食物》的條目下。

在日本人眼裡,這就是一種用雞蛋做成的、口感與形態都與豆腐類似的食物,叫成『雞蛋豆腐』完全沒有問題。

但到了20世紀,這道美食經由馬來,輾轉傳入中國之後,卻沒有尊崇它的本名:因其起源於日本,又一直被叫成豆腐,便索性叫它『日本豆腐』了。

這一改看似沒什麼問題,可去了『雞蛋』這個修飾,便總讓人以為這日本豆腐與我們平日吃的用豆子做成的豆腐是同一屬,甚至引人質疑豆腐本就起源於中國,何以冠上『日本』二字,實在是鬧出不少烏龍。

▲這是5月1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佈爾塔克西姆廣場拍攝的土耳其烤肉。

《圖片來源:新華社》

墻裡開花,墻外飄香

其實,不光是中文喜歡用國家給食物命名。

許多食物都是在走出原先的國家或地區後,才逐漸聲名鵲起的。

它們名字中所帶的國名,不過是出走在外的食物對其原生地最後的一點印記和懷念。

經常吃西式快餐的朋友,一定對墨西哥雞肉卷不陌生。

一張面餅,卷上一些菜和肉,看起來和我們的大煎餅也沒什麼區別,為什麼一定要強調是『墨西哥』呢?

這還得從這道快餐主食的發展說起。

作為美洲大陸獨有的糧食作物,玉米在墨西哥先民的食譜中一直有著重要地位。

煮食之外,墨西哥人發現,玉米被曬幹後磨粉更易於保存,從此,玉米烙餅便成了墨西哥的常見主食。

雖然世界各地都有用糧食磨粉烙餅的吃法,可玉米烙餅也算墨西哥的特色美食《『我不服!東北玉米面餑餑了解一下!』這位同學你先坐下,玉米也是從美洲來到中國的》。

種著玉米、吃著玉米餅的墨西哥人,原本平靜地生活在美洲大陸上。

然而,隨著美國人的到來,這種平靜被打破了。

在美洲大陸上迅速擴張的同時,美國也在不斷吸收融合原本的美洲文化。

墨西哥人的玉米卷餅,便因其獨特的口感和簡便的制作方式,被融到美國的快餐文化中,又因美國的崛起和美式快餐的擴張,迅速傳遍世界各地。

雖然頂著『墨西哥』這個名頭,可墨西哥卷餅的內涵已完全喪失:首先是玉米面制作的要求被隨意拋棄,在配菜和醬料上,也是隨心發揮。

如今來看,勉強尚能保持得住的,隻剩一個卷餅要擺成『U』字形的形式了。

不過,這也隻是一些專做墨西哥卷餅的高端店的堅持;在快餐店中,可從來沒有一個墨西哥雞肉卷是用『U』字型遞到顧客手上的。

也有一些食物,在家鄉沒有那麼上臺面,走出國門後,卻因獨具特色而有了更高的價值。

沒錯,說的就是你——印度飛餅。

誰見了一張比酒席圓桌還大的大餅在廚師手中上下翻飛,沒有驚嘆和好奇過呢?

其實在印度,並沒有這種花哨的制餅手法。

甚至於印度根本沒有一種食物叫『飛餅』。

一位名叫『隨水』的常駐印度的攝影師探訪,印度有一種叫『Roti』的全麥面餅。

這種全麥、無油、無糖的面餅子,口感絕對比不上我們在餐廳吃到的版本,但卻因制作簡便,是印度尤其是北印度地區的基本主食。

由於一日三餐、日日吃這種餅子,印度人的制作手藝自然也越發熟練。

為了得到更圓、更好看、更薄、口感更好的Roti,有些人便練成了將其反復拋起拍打的技巧,但實在還沒有到我們看到的那樣酷炫。

這種面餅後來傳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為了追求更豐富的口感,逐漸加入了油和糖,又加入了千層酥餅的制作技巧。

但要論起真正將面餅玩成一種藝術、一種視覺和味蕾的雙重享受,還得是中國的大廚。

進入中國後,小小的面餅被越甩越大,原本全麥的麵團也被更精良的麵粉代替,以至於到了今天,許多印度的廚師還得到中國來學習飛餅技巧。

細究這些食物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國名+菜名』的組合主要分這幾種情況,一種是在本國還算獨特,但來到中國的美食世界時,隻能依靠『國名』來做區分,比如義大利麵、西班牙海鮮飯等;另一種則隻是某一美食的思路起源地,如今的食用方式已經相去甚遠,比如土耳其烤肉、印度飛餅、墨西哥卷等;還有一種則純屬譯名的誤會,如『日本豆腐』。

無論什麼情況,這些冠以『家鄉』名字的食物,豐富了中國的美食江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一探究竟,又有誰還會在意它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實呢?

《完》《原標題:義大利麵、土耳其烤肉:我們有多少以國家命名的食物?

》《文章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作者/瀟湘水冷

責任編輯:陶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