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不同
義大利麵,也被稱為意粉,是西餐正餐中最接近中國人飲食習慣的面點。
義大利麵條有很多種類,每種都有自己的名稱,長短有差,其空心的種類被部分漢語使用者稱為通心粉。
作為義大利麵的法定原料,杜蘭小麥是最硬質的小麥品種,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質、高筋度等特點,其制成的義大利麵通體呈黃色,耐煮、口感好。
《義大利麵》
中國麵條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歷史。
麵條是一種制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
麵條一種用谷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磨成麵團,之後或者壓或搟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制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
《中國麵條》
2、歷史起源不同
義大利麵的起源簡單說有人主張起源於中國,由馬可·波羅帶回意大利,後傳播到整個歐洲。
最早的義大利麵約成型於公元13至14世紀,與21世紀我們所吃的義大利麵最像。
到文藝復興時期後,義大利麵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最初的義大利麵都是這樣揉了切、切了曬,吃的時候和肉類、蔬菜一起放在焗爐裡做,因此當年意大利半島上許多城市的街道、廣場,隨處可見抻麵條、晾麵條的人。
據說最長的麵條竟有800米。
不過由於義大利麵最初是應付糧荒的產物,所以青睞者多是窮人,但其美味很快就讓所有階層無法抵擋。
義大利麵吃起來連汁帶水,頗不方便。
早期的人們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後還意猶未盡地把蘸著汁水的十指舔凈。
中世紀時,一些上層人士覺得這樣吃相不雅,絞盡腦汁發明了餐叉,可以把麵條卷在四個叉齒上送進嘴裡。
餐叉的發明被認為是西方飲食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麵功不可沒。
中國麵條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
在中國東漢年間已存記載,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
最早的實物麵條是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的。
他們在2002年10月14日在黃河上遊、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地下3米處,發現了一個倒扣的碗。
碗中裝有黃色的麵條,最長的有50厘米。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發現這碗麵條已經有約4000年歷史,使麵條的歷史大大提前。
3、搭配配料不同
義大利麵的醬料基本來說可分為紅醬和白醬,紅醬是用番茄為底的紅色醬汁,白醬則是由麵粉、牛奶及奶油為底的白醬汁,此外,還有用橄欖油調味的面和用香草類調配的香草醬、青醬,和黑醬。
紅醬是主要以番茄為主制成的醬汁,目前是見得最多的。
青醬以羅勒、松子粒、橄欖油等制成的醬汁,其口味較為特殊與濃鬱。
白醬以無鹽奶油為主制成的醬汁,主要用於焗面、千層面及海鮮類的義大利麵。
黑醬是以墨魚汁所制成的醬汁,其主要佐於墨魚等海鮮義大利麵。
中國麵條則可以根據各地人們的口味不同搭配不同配料。
北方人做面常加時令葉類鮮熟,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湯相對較咸,主要是驅寒,飯量大的也可配饅頭、燒餅。
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飯作主食,麵條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習慣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蔥薑、葉菜,喜歡放醬油、榨菜、明菜油。